你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篮球资讯

滕哈格坦言,安东尼如我亲子,但今夏转会非首选

发布日期:2025-09-02 19:42:17 点击次数:

阿姆斯特丹,2025年夏——在曼联季前新闻发布会上,主教练埃里克·滕哈格的一席话掀起波澜,当被问及潜在转会目标时,他罕见地以私人情感回应:“安东尼就像我的儿子一样,我们之间的纽带超越足球,但截至目前,我没有计划将他带回俱乐部。”这番话迅速引爆社交媒体,却也映射出当代足球中理性与情感的复杂博弈。


背景:从阿贾克斯到老特拉福德的情感羁绊

滕哈格与安东尼的渊源可追溯至2019年,当时滕哈格执掌阿贾克斯,以1600万欧元从圣保罗签下这名19岁的巴西边锋,在阿姆斯特丹的三年间,安东尼从青涩新秀蜕变为欧洲足坛瞩目之星,滕哈格不仅赋予他战术核心地位,更在生活上给予父亲般的指导。“他初到荷兰时甚至不会用微波炉,”滕哈格曾在采访中笑谈,“我教他如何独立生活,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。”

2022年夏,滕哈格出任曼联主帅后,以创队史纪录的9500万欧元将安东尼带到老特拉福德,这一转会被视为师徒情谊与战术需求的双向奔赴,在曼联的三年间,安东尼的表现始终未能完全匹配其身价:2023-24赛季仅贡献5球3助攻,防守积极性频遭诟病,其“逆足内切”的单一技术特点更被对手研究透彻,2024年夏,随着新股东拉特克利夫爵士推行“阵容年轻化与财务可持续”战略,安东尼被列入清洗名单,最终租借至土超费内巴切。

发布会深度:情感告白与职业理性的碰撞

本次发布会原聚焦于曼联的夏季引援进展,但记者犀利追问安东尼是否在回归名单中,滕哈格沉默数秒后回应:“足球世界总试图简化关系——要么交易,要么抛弃,但安东尼不同,我们共度过低谷与辉煌,这种羁绊永不消失。”他坦言,安东尼在费内巴切的表现(28场8球4助攻)虽有回暖,但“曼联需要更具即战力的球员应对英超强度”。

此番表态背后,是滕哈格面临的现实压力,2024-25赛季曼联仅获联赛第六,欧冠止步八强,球迷对“溢价引援”的容忍度降至冰点,英超盈利与可持续发展规则(PSR)的收紧迫使俱乐部更谨慎运作转会,滕哈格强调:“我的职责是打造最具竞争力的阵容,而非仅凭个人偏好决策。”

战术迭代:曼联为何“不需要”安东尼?

从战术层面看,滕哈格的拒绝实则顺应球队进化需求,2024年以来,曼联逐步摒弃“依赖个人爆点”的旧模式,转向高位压迫与快速传导体系,新援如布莱顿的弗格森(2024年以7000万英镑加盟)与青训崛起的边锋福森,更符合多位置轮换、无球跑动积极的要求。

数据对比凸显安东尼的局限性:

体育总监阿什沃斯直言:“现代足球需要‘瑞士军刀型’球员,而非功能单一的工具。”

财务公平与阵容重构的必然选择

拉特克利夫入主后,曼联推行“去情绪化运营”,安东尼的9500万欧元转会费与周薪20万英镑的合同,已成为财务负担,若将其召回,俱乐部需承担全额薪资并可能触发额外浮动条款,这将挤占其他关键位置(如中卫、后腰)的引援预算。
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PSR合规性,2024年夏,曼联通过出售麦克托米奈、格林伍德等球员回收1.2亿英镑,才勉强避开处罚,引入高薪老将无疑逆流而行。“情感不能凌驾于俱乐部百年基业之上,”CEO贝拉达表示,“我们必须为可持续成功做决策。”

师徒关系的足球哲学隐喻

滕哈格对安东尼的态度,折射出足球世界中“导师-球员”关系的演变,传统如弗格森与吉格斯、温格与维埃拉的父子式羁绊,在资本高度介入的现代足坛渐趋罕见,如今教练更倾向“短期效能主义”——如瓜迪奥拉对坎塞洛的弃用,或因战术不符果断割舍。

但滕哈格并未完全关闭回归之门:“足球永远充满变数,或许未来某天条件成熟时,我们会重逢。”这种留白既保全情感,又为职业决策留足空间。

滕哈格坦言,安东尼如我亲子,但今夏转会非首选

球迷与舆论的分裂反应

曼联球迷对此观点两极,传统派谴责滕哈格“冷血”:“他亲手签下安东尼,却不愿再给机会”;革新派则支持理性决策:“ sentimental signings(情感引援)正是曼联沉沦的原因”,费内巴切球迷则呼吁买断安东尼:“他是土超最闪耀的宝石”。

安东尼本人未直接回应,仅在社交媒体发布训练照配文:“专注当下。”其经纪人表示:“球员尊重所有决定,但相信实力足以立足顶级联赛。”

滕哈格坦言,安东尼如我亲子,但今夏转会非首选

未来展望:曼联的夏窗战略与安东尼之路

曼联今夏优先补强中后卫(有意埃弗顿布兰斯韦特)与中场(帕利尼亚),边锋位置仅考虑“性价比引援”,如水晶宫奥利塞或荷甲新星巴卡约科,安东尼若想重返豪门,需在土超持续高光并丰富技术维度。

滕哈格的抉择或许定义新一代教练的生存法则:在资本、成绩与情感间寻找平衡点,正如他总结时所言:“爱一名球员如同爱自己的孩子,但若爱俱乐部,就必须做出痛苦却必要的选择。”


尾声:新闻发布会结束后,滕哈格独自走向卡灵顿训练基地的走廊,墙壁上挂满曼联传奇画像——巴斯比与查尔顿、弗格森与92班……那些曾将情感与胜利完美融合的故事,如今是否已成为遥远回声?答案或许不在过去,而在每一个权衡利弊的当下。